隨著力拓決定今后只簽3個月以內的短期鐵礦石供應合同,世界三大礦山已抱團推行季度定價。這個消息讓國內鋼廠沮喪,卻讓海外一些金融公司欣喜若狂。
“這個月(4月)交易量可能會翻倍,從季度來看,增勢非常明顯。”新加坡交易所助理副總裁陳世亮在電話中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去年4月,新加坡交易所正式推出了TSL指數作為其全球首個鐵礦石場外交易清算機制。在最開始的3個月,采用這一指數的交易量加起來不到100萬噸。但隨著去年下半年三大礦山發難推行短期化合約,TSL指數交易日漸活躍起來。
在陳世亮看來,從年度定價到季度定價,到可能更為靈活的定價模式,這距離他期待已久的指數定價只差一步。鐵礦石交易金融化已經勢不可擋?
這讓中國鋼鐵企業和貿易商們感到惶恐。一旦施行指數定價,中國鋼鐵企業和貿易商將越來越難把控這個原本就已喪失話語權的市場。
逐鹿鐵礦石指數產品
從2001年開始,必和必拓現任首席執行官高瑞斯(Marius Kloppers)就在公司內部提出,要改變一年一度的長協機制。
所謂長協機制,就是全球幾大鋼鐵企業與三大礦山公司每年進行一場談判,談判結果將作為翌年全年的交易價格。
此后,野心勃勃的高瑞斯更進一步提出,要采用指數定價模式,即希望分享海運費的利益。
高瑞斯的提議遭到中國等全球鋼鐵企業的反對。但是敏銳的金融商發現,機會來了。新加坡交易所率先行動起來。
2009年4月27日,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全球第一份鐵礦石柜臺交易掉期結算合同。起初,由于影響力很小,新加坡交易所的交易量很少。
但是從去年7月開始,交易量增加,當月到了68.5萬噸。到了今年3月,交易量就達到了138.6萬噸。
陳世亮告訴本報記者,在交易所進行清算的買賣雙方,每手要支付12美元的清算費,一手為500噸。除了這些,新加坡交易所還可以收取一些經紀人的費用。
相比于全球9億噸鐵礦石海運貿易量而言,上述交易量簡直不值一提。但陳世亮相信,以后的交易量會越來越大。
正是看好高瑞斯提出的指數定價未來可能勝利,倫敦和美國的金融商也隨后加入對這個市場的爭奪。
在新加坡交易所推出鐵礦石指數品種的第二個月,另一家英國老牌交易所倫敦清算所也宣布提供鐵礦石掉期合約的清算服務。
美國也不甘示弱,去年12月2日,美國洲際交易所(ICE)在普氏(Platts)鐵礦石指數的基礎上,推出已清算的場外鐵礦石互換合約。
三大礦山逼鋼企就范
國內企業也曾嘗試著推出類似TSL這樣的鐵礦石指數。去年4月,山東幾家民營企業試圖組建日照國際鐵礦石交易中心,但尚未開展業務,就被商務部叫停。
今年3月30日,全球最大的鐵礦石巨頭巴西淡水河谷與新日鐵達成了季度定價模式,徹底打破了鐵礦石年度定價模式。
這讓中國鋼鐵企業和貿易商難以接受。“如果今年實行季度定價,未來將會向現貨、指數化發展,鐵礦石逐步金融化。”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會長徐旭在最近一次行業內部會議上直陳。
在徐旭看來,由于礦山的高度集中,三大礦山都有金融公司參股,很容易操縱鐵礦石指數。
雖然擔心指數可能被三大礦山公司操控,但一些鋼鐵企業和貿易商似乎有恃無恐。
去年7月,新加坡交易所攜手TSI指數公司一起到北京兜售這個新產品。發布會現場,記者發現包括河北鋼鐵集團、五礦集團等在內的大鋼鐵企業和貿易商前往“捧場”。
雖然中國鋼企不愿看到指數定價的來臨,但三大礦山公司正通過一種方式讓鋼鐵企業被迫接受——將長協價上漲得非常離譜,如今年幾乎上漲了100%,如果下游鋼鐵企業接受不了,就只能從現貨市場采購,從而逐漸實現指數定價。
對此,組織中國鋼鐵企業參與談判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曾提出要求,同一個地區、同一種礦石,在中國銷售只能賣一種價格,即所謂的“中國價格”,不能出現兩種價格。
按照中鋼協的談判策略,如果實行代理制,貿易商只能收取3%左右的代理費,這個昔日利潤非常高的行業將不再具有誘惑力。所以,事實上,一些貿易商并不希望中國實行代理制。
礦山巨頭蓄謀已久
如果指數定價得以施行,最大受益者顯然是礦山企業,也包括為了追求利潤絞盡腦汁推出各種金融服務的公司。
對于這一模式,全球規模較大的鐵礦石掉期合約經紀公司一位經紀人告訴本報,中國斷然不能接受指數定價,否則勢必被金融公司和三大礦山控制。
指數定價,主要是將海運費納入其中。事實上,三大礦山已經在著手為指數定價時代來臨做準備。
2008年8月,淡水河谷與中國造船廠簽訂12艘40噸位大型貨船訂購合同,投資總計約16億美元。其目的,就是為了從單獨賣礦,逐漸向賣礦和運礦一體化轉型。
造船的同時,淡水河谷去年還與許多鋼廠簽訂了COA協議(長期運輸合同),并試圖在中國一些港口建分銷中心,其目的就是為了鎖定運費。
一旦指數定價時代來臨,淡水河谷一方面鎖定了遠期運費,同時通過推高海運指數,進而推高鐵礦石指數,最終將到岸價推高,由于COA較低,從而分享了海運費。
國內一家大型民營鋼鐵企業一位管理層告訴本報,如果實行指數定價,礦企會更靈活享受價格上漲,而鋼企就將更痛苦地接受漲價。
“鐵礦石指數更有利于參與者爭奪定價權,最終看多空雙方的博弈結果。而當生產者處于寡頭壟斷的時候,指數定價就更有利于礦山。在期貨市場多空雙方博弈過程中,主力集中的話就更容易操作。”長城偉業期貨公司一位操盤手告訴本報。
定價權前車之鑒
事實上,我國在許多大宗商品市場上的話語權爭奪有前車之鑒。例如,中國的大豆、有色金屬、石油產品等價格就要常年看海外市場的“臉色”。
與國際上動輒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商品交易市場相比,中國的期貨市場尚處在“嬰兒期”,市場所推出的合約品種數量、規模、覆蓋范圍都還不能與CME GROUP、LME等傳統大佬分庭抗禮。
另一方面,雖然我國期貨交易所的成交規模近些年有了驚人的提升,有些品種在國際商品期貨交易量排行中“榜上有名”,但從期貨交易的客戶結構上看,我國與世界級商品市場還有較大差距。
據統計,去年,在國內期貨市場上,資金量在100萬以下的中小散戶比重超過80%。而在美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參與主體中有60%是從事生產、流通、貿易、加工的現貨商。
不過,我國交易所在爭奪商品定價權的歷程中也做過很多大膽的嘗試,如去年上市的鋼材期貨等品種就是較為成功的案例。
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鐵礦石指數化交易的趨勢已經無法阻擋,只能想辦法在下一個環節布防,在金融市場上爭奪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