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包鋼信息大樓的人,往往要抬頭看看大廳兩側的大屏幕,掃一眼當日的生產情況。一次,一個特殊的情景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一位青年正駐足大屏幕前,邊看生產日報,邊嘴里念念有詞。經過了解,這是一名剛剛分配到包鋼的大學畢業生,姓趙。每次到信息大樓辦事,他都要算算高爐產量。小趙說:“只要保持現在的生產水平,年產950萬噸鐵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高爐日產量是包鋼生產的“晴雨表”。隨著950萬噸期盼目標的日益臨近,包鋼鐵、鋼產量將取得歷史性突破。
鋼鐵跨入千萬噸級行列——實現的是經濟總量的大發展
歷史見證:“高爐利用系數突破2.0,想過,但是從來沒有想過能變成現實。”1993年參加工作的郝忠平,如今已經成為煉鐵廠生產部部長。在15年的工作經歷中,雖然見證了包鋼產能快速釋放的整個歷程,但是高爐生產速度提升之快,連這位老爐前工都感到吃驚。事實也如此,8月份,高爐利用系數2.2;11月份,高爐利用系數2.21。高爐年產能力具備了千萬噸級水平,圓了幾代包鋼人的夢。
精彩掃描:改革開放的30年,是包鋼經濟總量大幅度增長的30年。30年間,包鋼生產規模從幾十萬噸躍升至1000萬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當年,包鋼即扭轉了連續11年虧損的局面,并于1979年首次突破產鋼100萬噸。隨后,包鋼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在2003年產鋼突破500萬噸的基礎上,用4年時間使粗鋼的生產能力從500萬噸發展到1000萬噸,相當于過去50年規模的增量。更可喜的是,改革開放的30年,更是包鋼投入產出水平快速攀升的30年。30年間,包鋼銷售收入從1978年的4.97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328億元;利潤從1978年的1690萬元增至2007年的27.1億元,使得噸鋼銷售收入和噸鋼利潤水平實現了跨越式增長。雄厚的經濟實力使包鋼成為當今國內外鋼鐵業、稀土業的重要品牌。
鋼鐵跨入千萬噸級行列——依托的是裝備水平的大跨越
歷史見證:“30年前稀疏、低矮的廠房,已經被一排排寬敞明亮、裝備先進的現代化廠房所代替;30年前落后生產設備的影子,已經很難在今天的先進生產線上尋覓到。”作為包鋼技校首屆畢業生,煉鋼廠職工宋喜偉見證了包鋼淘汰平爐、改造轉爐、建設連鑄等全新生產格局形成的全過程,包鋼煉鋼裝備的日新月異讓這位老轉爐工人唏噓不已。
精彩掃描:改革開放30年,是包鋼技術裝備升級、“硬”實力顯著提升的30年。在設計中不斷融進先進理念,在建設中不斷引進先進裝備,30年間,包鋼對生產系統進行了全面優化。投巨資從德國西馬克包鋼、意大利達涅利包鋼等引進世界一流生產線,對建廠初期的原蘇聯鋼廠模式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進入連鑄化、連軋化、連續化和自動化時代,使先進水平裝備比率達到90%。煉鐵高爐全部擴容改造或新建為現代化大高爐;煉鋼徹底淘汰了平爐、模鑄、初軋,進入了大轉爐、全連鑄生產時期;其中板材從熱軋板一直延伸到冷軋板、鍍鋅板和寬厚板;管材從單一鋼管生產發展成為全國品種規格最為齊全的無縫鋼管生產基地之一;軌梁廠百米高速鋼軌生產線,不但可生產時速350公里以上的客運高速鋼軌,還具備了H型鋼的生產能力;線棒材方面,具備了100萬噸優質線材和70萬噸優質棒材的生產水平。
鋼鐵跨入千萬噸級行列——依托的是技術水平的大突破
歷史見證:在2006年12月27日召開的自治區科學技術大會上,作為自治區的工業驕子,包鋼以科研成果之多、獲獎人數之眾、獲獎項目之全,成為大會上最璀璨的明星。在大會受表彰的全部獎項中,除科技進步先進旗縣獎項與包鋼無關外,在其余的獎項中,包鋼均占據了重要的席位。
包鋼以榜首位置蟬聯自治區“十佳自主創新名牌企業”和“十佳創新先導企業”。
精彩掃描:改革開放30年是包鋼攻克技術難關、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軟”實力顯著提升的30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包鋼徹底攻克長期困擾生產的“三口一瘤”難關,“絮凝選礦工藝”1988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白云鄂博礦難選難煉這一世界級難題基本解決。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包鋼高爐利用系數突破了建設初期專家的最高預測,由1978年的0.88提升到目前的2.2。“包鋼CSP高效化生產技術及高性能鋼帶研究與開發”和“包鋼高速鐵路鋼軌生產技術的集成創新和應用”相繼獲得2005年度和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薄板廠CSP生產線被德國西馬克包鋼確定為全球樣板工廠和亞洲第一家技術培訓基地,并實現對馬來西亞美嘉鋼廠等國內外企業的技術輸出。無縫廠與烏克蘭KSP包鋼達成有關人員培訓及技術支持協議,并正式簽署相關技術轉讓合同。包鋼大高爐全干法除塵技術在國內鋼鐵行業被普遍推廣應用。
大屏幕的生產數據在一天一天地累積,包鋼廣大干部職工的期盼也在一天一天地迫近。看著小趙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數據,記者突然有了一種想法:大發展、大跨越、大突破也是來自于一天天的積累。有了30年的積累,才鑄就了包鋼今日的輝煌。
記者感言:作為自治區最大的工業企業和國家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包鋼在30年的改革發展中,經歷了數不盡的風浪。包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闊步前行,做到了三點:一是形成適度的發展規模,二是打造一流的工藝裝備,三是依靠技術創新形成持續發展動力。國家鋼鐵產業政策發展要求和鋼鐵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的經驗證明:沒有規模,就沒有地位;沒有規模,也就失去了生存發展的依托。鋼鐵雙雙邁上千萬噸級臺階,實實在在為包鋼“雙百億美元”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更可喜的是,透過數字的表象,不斷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布局和對當時先進技術高起點的應用成為包鋼生產發展的核心內容。30年來,由于包鋼每一次產能的提升都與裝備優化、技術創新相伴,包鋼鋼鐵雙雙跨入千萬噸級行列才有了更深厚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