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曾經創造過許多“中國第一”:第一輛無軌電車、第一臺電視機、第一部電話……但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艱難轉軌的過程中,天津人曾經為“輝煌不再”而失落、感傷。
如今,無縫鋼管、“曙光5000”、空客A320……這些常被天津人掛在嘴邊的詞匯,不僅標志著天津工業結構的升級,也顯示出天津人對于未來的自信。 從引領中國工業發展數十年的老工業基地,到中國北方最早的沿海開放城市,再到正在形成中的中國北方經濟中心——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洪流,天津壯歌行進三十年,逐漸完成了角色的轉換。
與時俱進謀發展
天津市發改委副主任管理年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市的地區生產總值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增長,特別是1992年以后,增長速度高達13.1%——天津由一個傳統的老工業城市,步入全國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的行列。”在此過程中,天津的經濟發展方式經歷了幾個關鍵節點:一是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調整工業結構,實行“騰籠換鳥”;二是結合工業重心東移,下力氣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傳統工業,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三是努力構建集約型、節約型、生態型發展模式,實現科學發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天津市始終堅持一個主題: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1984年,天津被首批列入全國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位列世界500強的奧的斯率先在天津成立第一家合資企業。為鼓勵和方便外商投資,1987年天津市在全國率先掛牌成立“天津市外國投資服務中心”,大批外商投資紛至沓來。截至目前,天津市外商投資企業已突破2萬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76億美元。
2006年,天津濱海新區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并被批準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天津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世界500強企業看準時機,陸續有56家企業在津投資。迄今,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已有128家在天津落地生根,投資項目累計359個,項目總投資額為158億美元。同時,天津也憑借跨國公司雄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經驗,有力地促進了天津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為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奠定了基礎。
隨著天津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批優勢支柱產業和一批大企業集團應運而生。天津堅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技術制高點,作為構筑產業新優勢的中心環節。截至2007年底,天津累計投入30.7億元,建成了鋼管、汽車、機電等7個產業研發平臺。目前,天津市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6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36家。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天津的產品開始走向世界:被天津老百姓稱作“大無縫”的天津鋼管集團公司,將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有效結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P產品系列,由原設計的3個鋼級、十幾個品種發展到25個鋼級、上千個規格。其中80多項填補國內空白,擁有國家專利116項。他們生產的無縫鋼管成為“中國名牌出口商品”,產品出口到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9月,百萬億次超級計算機“曙光5000”在天津高新區批量生產,至此,天津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高性能計算機制造基地,實現了民族高性能計算機產業的歷史跨越……
以人為本重民生
在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過程中,天津一直喊響一個口號:“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改革和發展的豐碩成果——天津對此用力最多、體會最深。
在著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天津市始終注意遵循節約型、生態型發展模式,不讓經濟的高速成長損害廣大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環境。他們最先探索、嘗試并不遺余力地構建循環經濟的產業結構,在重點行業和領域建設了一批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園區、企業和小城鎮,搭建循環經濟產業鏈。他們通過遷移和改造重污染企業,降伏了多年盤旋在市區上空的白、黃、黑三條“煙龍”;通過“引灤入津”工程改善水質,結束了天津市民長期喝咸水的歷史。
據統計,30年來,天津累計完成城市基礎設施投資3662.88億元,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25.8%,城市載體功能顯著增強,城市環境日益美化。近年來,隨著海河綜合開發進程的不斷加快,通過新建拓寬改造道路和橋梁,形成了“七橫十二縱”路網;運河文化商貿區、古文化街商貿區、和平廣場中心商業區等六大重要經濟節點基本形成;在整修一新的13.84公里海河堤岸,一批沿河景觀和文化設施相繼落成。幾乎每位來到天津的客人都會嘖嘖稱贊:“天津變靚了!”
天津市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用5至7年時間基本完成市區成片危陋平房改造”。這一承諾背后是沉甸甸的擔子——市內六區累計拆除成片危陋舊房1500多萬平方米,新建住宅近4500萬平方米;這一承諾的背后是執政為民的拳拳赤子情懷——全市45萬戶、共150多萬群眾喜遷新居,實現了祖祖輩輩翹首企盼的安居夢。到2007年,天津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達到27.09平方米,比1978年的3.3平方米增長7.2倍。
財政有了錢,“以人為本”落到了實處。從1983年開始,天津市通過廣泛征求市民群眾的意見,每年都確定“必須完成”的20件實事,內容著眼于大多數中低收入的群眾,重點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經過多年來持之以恒的努力,天津城鄉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天津實施了城鄉教育一體化戰略,通過實施“城鄉學校對口支援合作項目”,引導中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學校輻射,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全國率先普及社區醫療模式,解決了普通市民看病貴和看病難的問題,讓數百萬市民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地域全覆蓋,人口覆蓋率達到97.6%;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讓百姓穩定就業、就近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對困難群體進行政策援助、崗位援助、技能援助和社會援助,多數社區實現了無零就業家庭的目標,今年上半年,全市即新增就業20.3萬人。
30年來,天津市先后投入巨資建成古文化街、科技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天津博物館等標志性文化設施,維修改造了中國大戲院、天津圖書館、文廟博物館等文化場館。到目前,全市擁有博物館18個、公共圖書館32個,均比1978年增加13個。
改革開放的30年,見證了天津跨越式發展的光榮歷程。隨著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戰略的推進,集國際化港口城市、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和優美宜居的生態城市于一身的天津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